瀏覽:728463
就醫專區
早療
【早期療育】早期療育對「發展遲緩兒」的重要性?
Q:早期療育對「發展遲緩兒」的重要性?
A:發展遲緩兒只要接受早期療育,可降低障礙程度,或使日後的發展趨於正常,不但可減輕家庭的壓力,更可省去整個社會日後所承擔的社會成本,因此,衛生署和醫界將大力推動建置完善的早期療育體系。
    發展遲緩兒只要接受早期療育,可降低障礙程度,或使日後的發展趨於正常,不但減輕家庭的壓力,更可去整個社會日後所承擔的社會成本,因此衛生署和醫界近年正大力推動建置完善的早期療育體系。家長應隨時注意家中幼兒是否有發展遲緩的情形,才能避免因未能接受早期療育而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掌握治療的先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發展遲緩兒的盛行率約為6%~8%。另外,美國還曾提出12%盛行率的報告,有些醫學教科書甚至提出15%的數據。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董事長雷游秀華解釋,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是因為各項統計對發展遲緩的定義不同,若是定義較為寬鬆,盛行率一定比較高。
  不論數據為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當前面對發展遲緩兒的重要目標。雷游董事長表示,
     「早期發現」這個部分對父母和托兒所的幼教老師、公共衛生護士、里長、基層醫師都有任,因為發展遲緩兒的程度如果是重度或是極重度很容易被發現,但輕、中度就不容易被早期發現,然而只要提供這群輕、中度的發展遲緩兒多一點幫助,即可讓他們趨於正常。
       為早期找出發展遲緩兒,衛生署保健處擬定了一套簡易的篩檢量表,與小朋友接觸密切的家長和托兒所老師可依量表多注意小朋友的狀況。雷游董事長表示,在現有人力不足的情況下,設計簡單的量表是很重要的輔助措施。家長可以清楚評估子女是否有發展遲緩的情形,若懷疑可能有問題,再趕緊尋求醫療協助,但令人遺憾的是,家長和托兒所老師大多沒有這樣的警覺,而是明明發現小孩子有點不對勁,卻只認為這孩子是「大隻雞晚啼」而已,不知道小孩子可能有那些地方受傷了,需要給予補救。
 認知不足及人力缺乏是最大問題
    為促成國內也能建置一個完善的早期療育環境,雷游董事長曾到許多國家參觀,她說,日本和美國早期療育環境之完善毋庸置疑,這些國家發展早期療育已經有四、五十年之久,從早期的篩檢到早期療育在四十年前即已建立了一套制度。至於鄰近的香港,1970年後也建置了一套很好的系統,95%的初生嬰兒都會到這類醫院(類似我國的衛生所),由公衛護士做初步篩檢,這點倒是我國可以參考的。
   目前健保補助四歲以下嬰幼兒有6次健兒門診,雖然健兒門診的立意很好,但在醫院考量收入的前提下,健兒門診的兒童很多,檢查身高、體重等生理問題沒有問題,但評估發展遲緩需要多一點的時間,目前的健兒門診中根本沒有辦法辦到。
  早期療育的服務流程
衛生署醫政處表示,早期療育服務流程是一種制度化與連續性的服務,包含發現、初篩、通、轉介、評估、療育安置及家人支持等等,若兒童經初篩被發現有疑似發展遲緩,即由早期療育相關工作人員將前述服務項目予以結合,使特殊兒童能得到完整的服務。
設立通報轉介及評估中心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發展遲緩兒的早期療育體系,目前全省絕大部分的社會局都設立了通報轉中心,家長如果懷疑小朋友可能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可立即電洽縣市政府的通報轉介中心,中心的人員會提供後續的醫療和復健諮詢,意即透過這個轉介中心的單一窗口,整合相關的資源,讓家長了解後續的作業,例如接受更科學化的評估後,如果有溝通的問題,就要轉介給聽語方面的復健人員,若是粗動作有困難,就要轉給物理治療師。
   衛生署已補助10所醫院成立「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分別為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私立高雄大學附設醫院、佛教慈濟綜合醫院、長庚紀念醫院林口兒童分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署立新竹醫院、羅東聖母醫院,因鑑於很多家長反應,當他們懷疑小孩可能有發展遲緩的問題而求診時,往往不知道該看那一科,常常在不同診間來回奔波,不知如何是好,評估中心希望以單一窗口的服務模式,整合醫院中可以協助發展遲緩兒的資源,讓家長一旦經初篩選後疑似個案,直接到評估中心即可獲得專業團隊的協助。
      衛生署推動成立「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以每縣市至少有1所評估中心為目標,至於有些離島縣市因無大規模的醫院,將採跨區域的團隊整合服務模式。除了成立評估中心外,衛生署也將加強基層醫療人員對早期療育的認知,加入早期發現的行列中。
掌握療育的關鍵期
雖然成立通報轉介中心和評估中心可讓國內暨有的資源獲得整合,免除家長在醫院各科中轉來轉去,求助無門的困擾,但國內現有的資源就算整合後仍嫌不足,有待政府及民間一起共同努力。伊甸基金會近年也大力投入關懷發展遲緩兒的行列,依伊甸基金會的統計,發展遲緩兒的照護需求量已超過現行供給量的9倍,此需求還不包括未被發現的發展遲緩兒。伊甸基金會表示,據國外的研究發現,每投入1元在早期療育上,即可節省3元特殊教育的成本;發展遲緩兒若在3歲前的黃金期接受療育,獲得的效果是3歲後的10倍,希望大家一起來搶救遲緩兒療育的黃金關鍵期。
  家長須與專業人員合作
醫政處指出,醫院有意願做早期療育是相當重要的,但因健保在這方面的給付並不高,願意投入的醫院有限,現階段很多投入的醫事人員都是為了興趣和熱情。除了意願外,場地不足、專業人員不足,這些都不是馬上可以解決的,尤其是專業人員培育方面。醫政處指出,人才的多少是要看需求而定,要改善目前聽語訓練人員不足的困境,必須要從教育制度著手,從學校即增加相關人員的訓練,而衛生署也已進行早期療育人員的在職教育訓練。在人員不足的情況一時還不能改善之前,家長則必須要多花點心力,不能只仰賴小朋友一段時間才到醫院接受的復健,而要與專業人員合作,在家時也協助小朋友進行復健。
  當家長知道小朋友是發展遲緩兒時往往不能接受,但事實上,拒絕接受並不能改變這個事實,而是要想辦法補救,除了透過通報轉介中心尋求醫療協助外,也可透過有相同境遇的家長分享彼此的經驗,千萬不要放棄希望,更不要責備自己,將自己封閉起來。
◎ 諮詢:衛生署.伊甸基金會.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董事長雷游秀華
◎ 資料來源:衛生署衛生報導104期
 
10045 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6號8樓之7 TEL:02-23318852 Email : tscare@gmail.com 統編:48727810 【劃撥帳號】19973583